继续海淘2之美国亚马逊(二)

3月14日收到信用卡扣款账单

3月15日 收到亞馬孫發出發貨的電郵通知。

3月18日,转运公司收到货物。

3月19日,上传资料失败。原来要转运需要身份证验证,还要把自己的ID上传给转运公司(没有办法也没有放心)

3月20日,支付转运费,等待发货。话说这个转运的名目真多,什么要不要发票啊,拆不拆包装啊,填充什么样的东西去防震,是否是要给保护费(保险之类的),到了国内用什么快递公司发诸如此类,怪不得淘宝上还是有那么多的代购。

3月21日上飞机,到了重启竟然是4月,是空中加油的吗?

 

伪朋友

因为candy crush saga而认识的“朋友”。

本来在面书上认识的朋友就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,如果再加上是因为一个game而“成为”的朋友,我只能定义为伪朋友。

NO ika

nokia 由盛转衰,最后能不能王者归来,这个现在说还是未知之数。

就目前市面上受欢迎的手机,背后都有一个被称为ecosystem的东东,这个生态圈越完善、机器卖得越好,用户的粘度也越强。nokia很早就在做这个,可能是最早做,但也伤尽了开发者的心。

研发投入。说到这个nokia一直没有吝啬,只是研究的回报率实在低。有些研究太具有“前瞻性”根本对产品没有任何的帮助;有些研究非常的具有竞争力,但没有变成产品、没有变成有用的资本。

缺乏执行力

伊诺在上班的第一天就开始被质疑其“投靠”前东家MS的用心,到底是特洛伊木马还是没有选择下的选择,可能要到伊诺的自传推出或者有更多当时和MS签订合作协议的细节泄露才能有进一步的了解。

在WP8发布的前夕,希望nokia能籍着WP8打开市场,扭转劣势。(由于WP7和WP8内核上面有巨大的分别,目前市面上卖的windows phone都不能升级到全新的WP8上,这个NOKIA的声誉造成很大的影响。试想目前nokia的liuma 900上市还没有几个月,但已经背叛了“死刑”,虽然nokia承诺会提供版本为7.8的一个小升级)

 

nexus Q

google今年的IO发布了很多新的硬件和软件,在硬件方面反应最差的可能算是这次我想讲的 Nexus Q。

这个东东的外形有人说是抄袭GUNDAM里面的哈罗,有人说是灵感来自《黑客帝国》(也就是22世纪杀人网络)里面的电子章鱼。

具体的功能、配置不是我想要说的,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相关的文章。今天想说的是,这个播放器(官方也是定义为一个player)是made in USA。

记得看到这个新闻之前,在WSJ上看到一个文章,说惠而浦公司(Whirlpool Corp.)设在格林威尔(Greenville)工厂的经理透露,他将该公司旗下KitchenAid品牌手持式搅拌器的生产业务转回了美国本土。过去六年里,该产品的生产一直外包给一家中国工厂。这家工厂位于惠州市,距离广州不远。(文章后面还有一句“惠而浦这个决定帮美国增加了多少就业?25人左右吧。”可圈可点啊!)

麻省理工学院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工程系统专业教授、供应链管理专家大卫•辛奇-利维(David Simchi-Levi)在今年1月到2月间对105家公司进行了一次调查,结果显示,其中39%的企业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业务转回美国本土。

还记得教主在生之前参加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个晚宴,与会的都是美国IT界的巨头。奥巴马问教主:”怎么样iphone才会回到美国生产?“美国总统当然希望能够让iphone回到”家“生产,这样可以增加投资和工作职位。教主非常直接明了的说:”这些工作永远都不会回来。“具体的原因相信大家都知道。

这次Nexus Q的美国制造,很多人都解读为google响应美国政府提振就业的一系列政策的举动之一,向美国政府示好。但也有人解读为令GOOGLE能够在硬件设计的全过程中及时进行测试、微调并更好地控制产品。(wsj有文章是这样说的,文章后面还说回流到美国也有一个好处,就是不会出现apple的富士康问题,就是”善待“工人的问题,毕竟美国的工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,法律也较为完善。)

结合WSJ的文章,回流美国的制造可能性比较高的产品,譬如:运算成本占比很大的(好像说体积很大或者重量很大的)、对于消费者响应速度要求很高的高价产品。

那到底这个NEXUS Q为什么要在美国本土生产呢?答案暂时可能也只有google 自己知道,不过如果从上面的资料分析,譬如:nexus Q 目前还是个小巧的设备,相关的功能还弱得很,可以估计google在这个产品上还没有明确的定位(死穴啊!难道忘记了自己有个GOOGLE TV?),软件上还要投放相当的资源进一步完善,made in USA的”动机“就相对明朗化了。

 

 

WWDC 的惊喜

苹果每次有新的发布会、甚至网站出现的变化都会吸引到各方媒体的普遍报道,免费宣传。

 总结整个WWDC,虽然也产品没有什么“惊喜”,但也符合大家的预期。

新的macbook pro/AIR(价格、硬件配置全面提升,之前猜测的retina 显示器如期而至)

新的IOS,ios6.(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功能增加,还是在做补完工作,但大众评价这个补完行动还是相当的完美)

当然作为WWDC,少不了OS X的山狮,越来越趋向IOS的功能,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。

smart glass 创意体验

E3曲终人散,三大主机厂商各领风骚。我的焦点都集中在三大主机的第二个屏幕上面,这可能是体感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卖点。

任天堂偷步先发,但WII U和它的pad 实在没有什么惊喜

SONY,PSV+PS3=? 未知之数(毕竟在PSP年代已经在卖这个,互动方面一直都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地方,或许是PSP的机能问题吧),还好几个大作还在力撑,如MG的新作,动作流畅、画面精美(有报道质疑其完成度)。当然媒体报道不少得是那个魔法书(噱头包括哈利波特的作者参与设计、PS EYE+move )

最后说的是XBOX的smart glass。MS也有一下传统的hardcore game的新作发布,不过眼球应该都给这个“聪明镜子”给吸过去了。MS这次聪明在于不是让消费者多买一个新的设备,而是利用现在非常普及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。现在主流的平台都涉及了(ios、android、windowsphone),配合kinect的语言输入,把游戏主机的UI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如果把这个smart glass看做是xbox版本的airplay,那可能是低估了这个设备的潜力。话说回来,涉及平台太广,硬件上的差异可能使得开发相当困难,如果迁就所有平台而要在互动体验性能上减分,这是消费者不愿意看到。而针对自家产品的优化如windows8的平板电脑、windows phone8的智能手机。前景还要看看实际出来的情况才知道高下,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这是MS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,它把用户手上的所有娱乐、资讯设备都整合在一起(机顶盒、游戏主机、电视、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),以更强的互动体验呈现给用户。在我看来,smart glass制胜的关键在于控制好用户的期望,如:在年底正式发布的时候有足够的软件、硬件支持,体验符合预期,并且能够激发第三方内容提供商的热情为其推出应用。(到时候windows8系统、windowsphone8和windows8的平板电脑市场认受程度可能会对smart glass带来正面的影响吧~ )

最后总结一句,三大主机的赛跑中,老任名副其实,老了,尚能饭否还不知道;sony努力维护hardcore game的优势,但明显得不到市场的有力回应;MS 已经领先,而且离后面的对手越来越远、越来越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