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限制汽车上牌的事情也基本尘埃落定,但相关的讨论不但没有减少,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。
在我看过的文章之中,在市民、在汽车行业界别的人士都对政策持有质疑的声音。在市民方面来说,一来想买车的多了一道大坎,二来就政策落实后也看不见对于目前的交通情况有什么改善的曙光。在业界来说,经过6月30日的“最后疯狂”,未来的市场容量已经被限定在去年总量的三分之一。对于竟增力强的车商,不要说今年要增长多少多少的销量,即使保持去年的量已算是交上合格的成绩单;对于实力稍逊的车商面临的不是转营、重组就是关门大吉,能全身而退已经算很不错(就算对于二手车商的打击也是相当的大)。
但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个,而是想谈谈政策出台的原因。
阴谋论又来了。
在网上普遍的认识都是政府说,目前的道路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求,道路速度已经到了“临界点”,已经是非治不可的地步。对于政府的说法,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质疑,包括指出广州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,人均拥有车辆指标也是在偏低的水平。
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限购?诚然普通市民对于目前广州的交通状况普遍存在不满,但这是不是政府出台政策的主因?
网上有种说法:一年30多万新上牌的车,地方政府得到的税收收益非常少,而在限牌之后,通过拍卖等方式的收入大部分都落入了地方政府的手里面,而这很可能是没有上报限牌方案到中央同意就推出政策的缘故。